十月的京城,本应秋高气爽,却连遭几波雾霾……犹如一片挥之不去的乌云,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。
庆幸的是,25日一夜冷风,让周日的北京,蓝天重现,人们纷纷冲出家门,拥抱自然,尽享阳光的惠顾……我也举家出动,上百望山登高望远;27日晴空依然,决定趁势再游颐和园,舒展压抑的心胸。
上午9点半,信心满满,手持相机,走进这座大名鼎鼎的皇家园林,故地重游,不禁想起以往与颐和园难忘的人生邂逅……
1966年10月,响应毛主席“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”的伟大号召,走出校门,进京“大串连”,就与颐和园喜结良缘,作为一个懵懂少年,尽管没有留下一张颐和园的图片,却将她的万千美景永铭心间;
1971年1月,响应祖国的召唤,应征入伍,又到北京。在奔赴青海高原前夕,领导特意安排参观颐和园,以示关怀。作为一名热血青年,激情澎湃,志在高远,在万寿山下,排云楼前留下了与战友的青春纪念;
1984年7月,解甲归田后,首次举家赴京游览,得以第三次走进颐和园。身为父亲,幸会担当,在佛香阁前,用120相机,记录了儿子天真的容颜,虽为黑白,却寓意久远。
时光荏苒,从学校到部队,从军营到机关,不知不觉,已是少年到青年,学生到战士,中年到老年,干部到退休,父亲到祖父……人生漫漫皆在天,与颐和园的情缘,已经受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检验。
甲午之际,颐养天年,从郑州到北京,从北京到郑州,双城奔波的日子,让我饱尝了含饴弄孙的喜悦,也有幸时隔30年,第四次走进颐和园,温故知新,继续领略欣赏她的风采。
尝试一种新的体验,首次选择从北宫门进入,穿苏州街,直上万寿山,狂拍劲松簇拥的古典建筑;漫步西堤,迷恋沿岸渐浓的秋意;环昆明湖,陶醉碧波荡漾的万寿山水;踏名桥,远眺塔船点点,铜牛怡然;经东门,静观仁寿大殿,麒麟寿石;越廊道,细品排云雕龙,石舫经典……
一路边走、边赏、边拍,一路边赏、边拍、边走,作为当天入园的31000游客(预测)之一,山上山下,自西向东,虽然耗用6个小时,捕捉了300多幅图片,徒步绕湖已经整整一大圈,仍无倦意,兴趣不减。
下午3时一刻,沐浴着璀璨的阳光,再攀山顶,越过佛香阁,俯瞰昆明湖,放眼北京城——
近处,那熟悉的楼台亭阁,错落有致,金碧辉煌,故园依旧;远处,那陌生的万千楼宇,拔地而起,如涛似浪,直扑心怀。
不能不由衷的感慨——世道沧桑,人生如梦!
评论